文/104獵才顧問行銷企劃部
從學生目光到人才轉化,企業投入校園徵才的同時,若缺乏明確目標與追蹤機制,往往難以衡量成果、難以對主管交代取得明年度預算。104 校園徵才實戰攻略,將從活動目標設定、短中長期成效評估、預算編列說服技巧,到自辦與委外執行的優化建議,帶你全面掌握如何讓校園徵才「吸引對的人、留下品牌印象、轉化為人才資本」
本文導覽:
- 一、校園招募適合你的企業嗎?
- 二、校園招募的核心價值是什麼?如何定目標?
- 三、怎麼評估校園徵才活動成效?
- 四、怎麼說服老闆投入預算、評估能持續投入?
- 五、校園徵才活動下次怎麼做更有效?
- 六、總結、活動目標不是「辦完」,而是「留下」
近年來愈來愈多企業投入校園招募,希望能在求職者學生時期就搶先布局。但活動辦得熱鬧、人潮眾多,真的就代表校園招募成功嗎?若企業只停留在「曝光度」或「到場人數」,卻未從策略目標出發、設計追蹤機制,反而容易錯失真正想要的人才。
一、校園招募適合你的企業嗎?
有許多中小企業,看到服務業、科技業在校園裡擺攤徵才、舉辦活動熱熱鬧鬧,也想跟進投入資源。但中小企業可能不清楚,一場規模夠大、聲量夠強的校園徵才活動,動輒需要上百萬預算。若在沒有明確策略與資源評估的情況下貿然投入,不僅成效有限,還可能導致資源擺錯重點,忽略企業真正該強化的人才渠道或組織基礎。
在思考是否開拓校園族群之前,企業不應隨波逐流,而應回到根本問題:
「我們是否真的適合進行校園徵才?」
校園徵才的本質在於開拓年輕人才市場,主要對象是尚未具備實務經驗的學生與畢業生。這代表企業需投入更多時間與資源,協助他們從「學生」培育為「職場人」。如果企業目前對人力的需求以即戰力為主,或內部缺乏完善的培育制度與主管支持,那麼校園徵才可能不是最合適的招募管道。
建議從以下幾個面向進行初步評估:
- 1.年輕員工比例與接納度:目前組織中新鮮人的比例是否偏低?團隊文化是否能包容與支持經驗不足的年輕員工?
- 2.培訓與發展資源:是否有完善的新人訓練制度、導師機制、職涯發展資源?主管是否具備帶新人的意願與能力?
- 3.對即戰力的依賴程度:組織是否正處於快速成長、專案壓力高、需立即上手的時候?若是,應先找尋關鍵人才、資深人才為主
- 4.人才布局與品牌策略:選擇進行校園徵才是為了經營人才庫?又或是建立雇主品牌?還是僅是為了填補短期職缺?
培養接班人、招募新血,的確是每間企業都應該長期經營的人才策略,但是否需招募「無工作機會的新鮮人」、舉辦「校園徵才活動」⋯不一定是所有企業的標準做法。是否投入校園徵才,應視企業當下的組織成熟度、人力結構與發展規劃而定。
延生閱讀:招募轉換率低?2025 HR必學混合式招募法,線上+實體雙管齊下搶關鍵人才
對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而言,與其盲目跟風擴大規模,不如聚焦重點校系、鎖定有潛力的招募管道,也可以採取更具彈性的方式切入,例如安排高階主管返校演講、參與校外實習合作等,既能節省成本,也能有效接觸年輕族群,達成新鮮人招募與品牌建立的雙重目標。
二、校園招募的核心價值是什麼?如何定目標?
許多企業進行校園招募時,往往聚焦在「找人」與「填補職缺」,但實際上,校園招募是企業經營雇主品牌最直接、也最具影響力的方式之一。
透過進入校園,企業不僅能與學生建立第一印象,更能將品牌文化、職涯價值觀傳遞給潛在人才。這樣的影響會在整個校園場域中自然擴散,被同儕討論、被老師提及,甚至博得家長信任,進一步強化企業在學生心中的認同與選擇優先度。
相較於人力銀行投遞履歷那種漫長、等待中的不確定感,校園招募提供了更直接、更人性化的接觸機會。學生可以在活動現場向 HR 提問、與部門主管面對面互動,透過真實交流提前感受企業的文化氛圍。即使沒有進入面試流程,也可能因為這樣一次近距離互動,就能感受到企業的文化氛圍與價值觀,這些才是校園招募真正的長尾效益。
1.活動時機選擇|不同時機的互動策略
- 假日校園活動:適合舉辦於校外場地,能吸引不同學校的學生參與,擴大品牌聲量與觸及率
- 平日校園活動:人潮雖較少,但互動品質高,更適合 HR 與有潛力的人選進行深度對談,建立關係與信任,HR 可主動邀約關鍵人才、稀缺人才(不限學生)至攤位
2.校園招募常見的三大目標
- 品牌建立:提升學生對企業的認識與印象,強化雇主品牌好感度,為未來招募鋪路。適合品牌認知尚未普及或首次進入校園的企業
- 人才儲備:適合舉辦於校外場地,能吸引不同學校的學生參與,擴大品牌聲量與觸及率
- 人才轉化:針對當前職缺設計活動,收集履歷、安排初步面談,迅速導入甄選流程,直接補足人力需求
建議 HR 在活動規劃階段,應回歸到年度計劃:「這次活動的主要目標,是讓學生認識我們、記住我們,還是加入我們?」明確目標,才能制定對應的策略,並在活動設計、溝通內容與轉換流程上精準聚焦,進而提升整體招募效益。
延生閱讀:跑了校徵還是找不到人?問題出在招募思維與流程(文末附招募流程檢核點)
三、怎麼評估校園徵才活動成效?
校園活動辦得熱鬧,不代表成效就好。如果沒有明確的招募目標與對應的成效指標,HR 的活動主題將無法聚焦、邀請對象可能失準,最重要的是整體成果將無法對主管交代,花的時間、人力、預算等於打水漂。
我們可以建立一套短、中、長期的追蹤機制:
1.【短期】互動數據:現場參與與內容吸引力
- 邀請、報名人數與實際出席率
- 實體或線上校園徵才活動的平均停留時間(觀察內容吸引力)
- 現場提問數、互動遊戲參與率、問卷回收狀況等即時互動指標
- 報名來源與轉換效益分析(如人力銀行廣告、社群貼文、校園曝光等)
- 活動當天社群追蹤數、官網/職缺頁點擊數是否有明顯成長
2.【中期】轉化與後效追蹤:是否進入人才池與後續關係
- 現場履歷投遞、主動應徵數、人力銀行企業關注率、職缺儲存與收藏數
- 活動結束後的回訪率與資料補投率
- 潛力學生是否成功導入人才資料庫,並持續互動(如後續簡訊/EDM/活動邀請)
- 現場素材再行銷,是否帶來後續投遞與詢問
延生閱讀:有缺才找人,永遠慢一步!企業如何建立「人才庫」,確保關鍵人才不缺席?
3.【長期】品牌影響力:企業是否成為年輕人才的首選雇主
- 活動後半年至一年內,新進員工中社會新鮮人佔比是否上升
- 學生是否能正確記得企業主軸與價值觀(可透過問卷或社群留言觀察)
- 是否出現自發性互動:留言、回訪、再次應徵、分享企業活動內容
延生閱讀:年輕人找工作最在意什麼?6招掌握Z世代人才特質,吸引新世代員工的!
四、怎麼說服老闆投入預算、評估能持續投入?
在投入校園招募前,HR 經常時常會被老闆詢問:「投這麼多預算值得嗎?」要讓預算持續編列並獲得管理階層支持,HR 必須從策略視角與具體數據雙軌切入,讓校園招募不只是花錢辦活動,而是企業長期品牌與人才佈局的一環。
你可以這樣說服老闆:
1.從長期價值切入:校園招募是品牌與人才的提前佈局
與一次性職缺招募不同,校園招募的價值在於讓學生「提早記住你是誰」。即使當下未錄用,未來他們仍可能主動應徵或推薦。這是一場品牌信任與關係的長期投資
2.用兩大數據指標佐證預算合理性:利用這兩項指標有效連結「短期曝光」與「長期轉化」
- 指標一:社群成長數據
透過校園徵才活動,IG 粉絲增加 2,000 人、FB 成長 1,500 人,代表品牌成功觸及年輕族群、留下印象
- 指標二:新進社會新鮮人占比變化
比對過去 3 年新進員工中,工作年資 2 年內的比例是否逐年上升,證明校園活動已成功導入年輕人才
3.提出資源聚焦策略:讓預算花在刀口上
對中小企業而言,若無法大規模鋪量,更應專注在高轉化的資源分配,建議搭配以下兩種做法:
- 錄取校系資料分析法:透過分析過去 3~5 年新進員工的錄取紀錄,篩選出履歷數高、面談率與錄取率穩定的校系,作為重點投入對象。這些學校的學生通常對企業職缺類型、文化特性相對適配,有助於提高每一場活動的精準度與轉化效益
- 校友關係延伸法:盤點現職員工的畢業校系,從中找出可派任分享或回校代表的員工,協助企業建立「校園可信任來源」的形象。透過校友回母校擔任活動講者、經驗分享人或學長姐導覽員,可自然建立情感連結,提升學生參與意願與履歷轉換率
4.強調行銷效益:HR 是雇主品牌的第一線行銷人
與其花大筆預算在媒體廣告,不如把資源投在可與學生直接互動的校園場域中。
如果 HR 能主動規劃影片內容、設計互動攤位、產出社群素材,不但能提升活動現場的記憶度,也展現出 HR 團隊對品牌經營的跨域能力。
延生閱讀:用雇主品牌「7大策略」翻轉人才流失,提升招募效率與員工留任率,破解轉職潮困局!
五、校園徵才活動下次怎麼做更有效?
校園招募並非一次性的任務,而是一項可持續優化的品牌與人才策略。若企業已辦過一場校招活動,無論執行得順或不順,都建議從以下兩個方向持續強化:內部檢討優化與考慮導入外部資源。
1.內部檢討優化
若活動由企業自行主導,建議從下列面向進行回顧與優化:
- 活動是否吸引到「對的人」?是否達成品牌、儲備、轉化的預設目標?
- 流程是否過於繁瑣、人力分配是否過載?是否有可優化的分工與時間節點?
- 活動體驗是否足夠吸引人?現場動線、互動、贈品、視覺是否具記憶點?
- 資料是否有成功留下?是否蒐集到履歷/聯絡資訊?後續追蹤是否順利?
建議企業可於每年9~10月提前成立隔年校園招募專案小組,成員可包含畢業三年內的年輕同仁與當年度剛入職的新鮮人,協助規劃活動主題、宣傳語言與贈品設計,讓整體活動內容更貼近學生語言與參與習慣,提升吸引力與參與率
2.導入外部資源
若企業在活動後感受到執行壓力大、難以評估成果,或想一次到位提升整體效益,可考慮與專業委外整合招募公司合作,以104的例子來說:
- 導流與曝光整合:串聯 104 人力銀行媒體、社群與校園現場(如 DM、海報、班群、系所宣傳)協助設定目標學校、科系、職缺對應標準
- 活動設計支援:
- 協助設計活動細流、安排主持人控場、規劃現場互動與製作物(如背板、說明會資料袋)
- 提供贈品、現場活動建議,提升品牌新鮮感與記憶點
- 招募轉化與資料管理:
- 設計快速報名簡歷表單,導入適合行動操作的報名流程
- 履歷與 104 後台串接,保障個資同時加快資料處理效率
- 專人電聯提醒學生報到,提升到場率
- 雇主品牌經營與關係建立:
- 開發校園種子與學生社群經營,擴大說明會宣傳力道
- 優化整體校園招募流程與計劃,讓學生留下正面記憶
- 活動設計支援:
六、總結、活動目標不是「辦完」,而是「留下」
校園徵才活動辦得轟轟烈烈,結束後歡天喜地,但企業不能忘記校園徵才的核心目的從來不是辦完一場活動,而是要留下品牌好印象、轉化主動應徵、建立長期溝通關係。建立雇主品牌、導入人才資料庫,並持續與學生互動,才能真正成為企業的未來人才資本。
在活動結束的黃金時機,HR 應善用數據回顧活動成效、追蹤學生互動與履歷轉換率,進一步優化流程與策略,才能讓校園招募成為企業長期雇主品牌經營與人才佈局的關鍵一環。
「校園招募要做得好,從成效檢討與數據追蹤開始」
想知道校園招募怎麼做得更有效?擁有超過 890 萬筆人才資料庫、280 萬活躍求職者,搭配 400+ 企業實戰經驗與 40+ 產業跨域需求洞察,104 整合招募方案結合多元校園媒體與影音行銷製作團隊,協助你打造兼顧精準導流、品牌記憶與人才轉化的校園招募策略。
📞 104整合招募|歡迎來電洽詢:02-2912-6104 ext.8131 張小姐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