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營者必讀系列
台灣會不會出現「疫後大離職潮」

台灣會不會出現「疫後大離職潮」

文/晉麗明(104獵才招聘事業群 資深副總經理)

新冠疫情肆虐,讓全球上班族啟動了一場史上最大規模的在家上班(WFH)實驗,歐美各國長達15個月,而台灣大部分的上班族也從六月到八月份,經歷了近三個月的居家工作體驗。目前仍有企業採行AB班分流的措施,確保人員安全及營運不中斷。

Google、Apple已無法召回所有員工返回工作崗位,傳統、制式的工作模式已逐漸式微,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疫情衝擊下,開始思考遠距工作、居家上班的優點與效益,即使東方社會長期牢不可破「非得見到人」的傳統上班模式,也在「人命關天」的前提下,突破了觀念與資源的限制,「朝九晚五」、「集中在辦公室工作」的樣態,遭遇檢討與改革的挑戰。

然而,就在這樣的氛圍中,衍生許多人力資源的新議題,包括上班族對工作的省思及企業管理、對待員工的作為,都影響組織人力資源的未來發展。

多元彈性的工作模式成為主流
問問上班族,想繼續在家上班還是返回辦公崗位,應該有過半數的人,希望維持在家工作,或是每周出勤2-3天,因為長期在辦公室工作,除了浪費通勤的時間,也有礙身心健康;歷經這波在家工作的體驗後,大家覺得在家工作更能專注、不被同事干擾,也能讓工作與生活平衡,歐美企業紛紛採行遠距工作的措施,促使上班族搬離物價高昂的城市,往其他城市遷徙。彈性工作的方案,將使企業招募、用人更具多元性,伴隨而來的員工管理、互動與績效考核,面臨新的思維與做法。此外,更有效率的數位系統建置,也將展現新的效能與突破!

「大離職潮」背後的上班族新思潮
離開辦公室的上班族,在新冠病毒的威脅下,思考的不是只有如何克服萬難,達成工作使命,還有更深層的人生與工作意義,在家上班即使有許多的優點,但是,仍然讓許多上班族拉長工時、增加會議頻度,同時工作與生活的界線也變得模糊。

揮之不去的疫情陰影與不確定的未來,讓職場工作者更珍惜自己,不想為了工作付出所有的時間與心力,並且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與價值。加上許多雇主並未考量員工的處境,導致歐美出現「大離職潮」的現象,25-40歲的Y世代工作者,渴望更人性化的管理制度,也更重視工作的目的與成就感!

上班族重新拿回工作主導權
媒體記者關心,台灣是否也會像歐美一樣的出現疫後「大離職潮(The Great Resignation)」,我的觀察是「不會」,因為歐美有完善的失業補貼,且因經濟振興方案,工作機會大增,上班族離開現職,不會有立即的經濟壓力,也較容易找到新工作。然而,台灣不然,今天離職,明天就會危及生計,且即使疫情趨緩,好工作依然難覓!因此上班族即使有異動的意圖,也不致在短時間內輕舉妄動。

但是,這只是表象的觀察,疫情促發的去中心化、分散組織結構,已經成為企業經營必須正視的新模式,同時疫情引發的恐懼與人們對待生活及工作的思維也產生質變。

企業必須更重視「人性化」的人資管理議題,並用最大的「關懷」與「同理心」來面對這波人類史上嚴峻的疫情變局。同時,重新建構新型態的勞雇關係,也要深切思考組織營運與服務對工作者及市場的新價值,才能在危機與挑戰中取得新的定位與平衡點!

誰掌握最多的優質主管與關鍵人才?
職場新知 . 產業趨勢 . 人資研究
隨時掌握求才求職市場即時動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