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智慧製造」與人力資源
文 / 晉麗明 (104獵才招聘暨人才經營事業群 資深副總經理)
  自德國漢諾威工業展發表工業4.0概念後,全球製造業都籠罩在智慧製造的狂潮中,而台灣經濟以製造業為主體架構;更需把握此趨勢,維持競爭力及重塑產業的新生機;行政院長林全在推動「亞洲、矽谷」的國家政策時,強調「面對全球走向工業4.0的趨勢,智慧化的生產和管理勢必帶來很多生活和產業上的革命,其效益與影響可能長達30年」。

  智慧製造概念始於1950年的「圖靈測試」(Turing Test)及1955由約翰.麥卡錫等人發起的「達特矛斯人工智慧研究計劃」(Dartmouth Summer Research Project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),搭配近年來演算法、大數據與強大的硬體運算能力的技術突破,開啟了人工智慧的長足發展,智慧製造也成為製造業全面提昇競爭力的唯一途徑!

  然而所有的產官學界專家面對工業4.0及智慧製造的趨勢時,都認為人力資源的培育與發展,是成敗的關鍵,因此台灣的製造業,不論企業規模大小,如果要維持與世界接軌及長期打造全方位智能製造的優勢,人才議題是不容忽視的重大議題!

智慧製造的嚴峻挑戰
  根據「連網對競爭力的影響」(The impact of Connectedness on Competitiveness)的調查報告顯示有41%的高階主管認為未來3年工業互聯網,將對產業發展有重大影響,然而卻只有7%的企業大致做好相關的準備;安全疑慮、成本因素及投入智慧製造的技術與管理障礙、人才短缺等等問題,都是讓企業裹足不前的原因!

  台灣中小企業在導入智慧製造的過程中,將會遇到機台設備資訊蒐集的問題,也會面臨不同通訊協定無法互動的因難,工廠環境、網路效能、精準感測、判讀技術等投資,更可能造成成本的上揚,因此,企業必須審慎評估,並且設定導入的時程與階段化目標。

  智慧製造絕對是一場成長蛻變的企業變革,但是,面對全球的製造轉型,為了長期的經營優勢及與消費行為快速接軌的目標,這是一個挑戰嚴峻,卻不容逃避的道路!

  許多中小企業,對於人工智慧及智慧製造的觀念,尚停留在自動化升級的思維,其實智慧製造是一個攸關生產製造脫胎換骨的重大工程,所涉及的層面與技術十分多元,對於中小企業而言,絕不是簡單的自動化作業就可以克盡全功,尤其在導入智慧化的過程中,必須「穿著衣服,改衣服」,更是一項艱鉅的挑戰,企業主如果不能建立長期競爭力的遠見與認知,就很難啟動改變的樞紐!

人工智慧與製造的融合
  2017年5月27日中國棋王柯潔與AlphaGo對奕,結果三戰皆墨,柯潔面對沒有情感波動、沒有缺陷的強大對手,「與AlphaGo間存在巨大差距、一輩子都無法超越它」是柯潔的結論;人工智慧的高度發展,擬人的思維及犯錯改正的學習進化模式,賦予了智慧製造的自主決策基因;人工智慧必須建立在多項跨領域的知識與技術基礎之上,同時也結合消費者需求及量身訂做的商業趨勢,這都是傳統製造「先生產、後銷售」所無法跨越的瓶頸;以往設計、製造、銷售、服務的分段式機制,已經在人工智慧整合的技術中融為一體;而這個繁複的改造工程,將結合資料數位化、資訊系統的及時分析與判讀、多元智慧的決策,同時也將融合感測裝置、演算法、大數據、互聯網、影音辨識、工業通訊、雲端技術、硬體運算等等的先進科技與軟體的結合,才能完成。

人力資源是智慧製造的急先鋒
  硬體經濟的時代結束了,「軟體領導硬體」的趨勢正開啟全新的人類視野,傳統的製造業也正面臨新的競爭態勢;許多人擔心未來的三到五年,機器人除了全面取代體力勞動的藍領工作外,富於學習及除錯能力的人工智慧也將敲響白領工作者的喪鐘,日本軟體銀行的創辦人孫正義在2017年全球行動通訊大會(MWC 2017)表示,未來將開發出智商較人類高出1000倍的電腦系統。

  傳統人力資源的發展,已不足以應付智慧化生產的趨勢,人力資源正面臨重大的改變,首先要確認企業轉型昇級的明確目標,同時重新盤點及對焦人力資源的方向,2016年底以來,各行各業搶奪大數據、演算法、雲端、感測、行動裝置、AR、VR等技術工程師,就是為企業全面轉型而展開的前哨戰!

  企業人力資源必須將工程技術人才的網羅及培育,視為最重要的目標,因為這些技術人才是企業搶攻智慧製造的生力軍,藉由大專院校的產學合作、中高端人才的獵才招募及企業內長期的培訓養成,同時也要訂定出具有競爭力的薪酬及留才計劃,才能讓工程科技精英,為組織打造出人機共融的智能製造新紀元!

分享: plurk
104獵才顧問中心
獵才月刊總覽 職缺週報訂閱 聯絡我們
客服專線 (02) 2752-3104 # 6655 ( 週一至週五 AM9:00∼PM18:00 )
客服信箱:hh@104.com.tw
104獵才顧問 版權所有 2017 │ 意見反應